close


『水耕蔬菜』好久不見的名詞,最近拜訪了幾家水耕農場,可以充分感受到大環境對這些農民不平的對待,一方面是買家知識的缺乏,一方面是業者在利益下的故意誤導,使得原本看好的產業,受大莫名的排擠,在有心人故意操用媒體下,逐漸勢微,但這些默默耕耘的業者,終會等到平反的一天。


『化學肥料』真的是萬惡之首嗎?所有肥料元素都必須轉成離子化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化學肥料只不過是直接提供植物所需的離子。


『有機栽培』真的安全無虞嗎?近期發生多起有機蔬菜硝酸鹽過量的問題,更讓人省思,問題是出在使用者的觀念及知識,並不可全然怪罪於肥料種類。


但可惜的是,這些肥料及栽培知識,社會大眾並不是由學習環境中獲得,而是由媒體記者來教育,媒體卻常被少數人給利用,記者只希望聳動,弱勢永遠是消費者。


照片中的奶油萵苣,都是長期供應給國內知名餐飲集團,也許您常吃,只是不知道~


水耕蔬菜能提供給連鎖餐廳:穩定的貨源及價格、高安全性、高品質的蔬菜;讓餐廳業者對於食材的品質能更有效的掌控,並對消費者有更安全的保障,也才能提升品牌形象。反之....





水耕蔬菜也需要陽光,但最怕雨水,所以溫室是必備設施,也因此設施成本非常高;


以生吃為主的生菜類,生菌數是重要的指標,因此水耕就比土耕更有優勢。





 


以下是水耕達人的文章,與花友一同分享~


水耕栽培技術的應用蔬菜安全的觀念


多年來水耕栽培在台灣受到諸多不實傳言中傷及有心人惡意的扭曲散播,甚至有位在大學任教的先生,竟憑自我喜好的妄言【目前台灣已沒有一家水耕蔬菜栽培農場】,不知是無知或無感,讓從事此生產的水耕業者,深感無奈與不平。


從事此生產的水耕業者幾乎為一般農民,缺少反駁與自我行銷的能力,這些年來面對一般消費者受到以訛傳訛的訊息誤導,誤解水耕栽培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栽培方式,大都生產高硝酸鹽含量的蔬果(祇因水耕栽培養液有用含硝酸鹽的肥料),這種想當然而的誤導性說法,大都來至商場上的競爭者說詞及不瞭解實際上植物生理及營養吸收的有機產品信奉者,讓這本為科學性與農業技術結合的產業,受到很不公平的打壓,這在全球綠色植物生產體系中,大概祇有淺盤文化的台灣很容易受到有心者誤導而起哄,水耕產業變成二手傳播下的受害者。


民國99(2010)大概是從事水耕栽培生產的業者一個關鍵年;高科技發光二極體(LED)的被開發為節能照明器材,更被研究開發為植物照明的人工光源,一時之間多家上市公司更宣稱要進軍閉鎖環控式植物栽培工廠(人工光源的照明,水耕方式種植),這種不使用農藥及低硝酸鹽的水耕蔬菜種植生產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報導與推崇,這不算是遲來的正義,應該視為還原事實的真相,不過這水耕栽培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安全受到肯定之餘,另外長期以來受到消費者信賴的有機生產方法,也在科學方法檢驗下戳破多年來有機農產品最安全的誇大神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VM7FwB2Kw&NR=1),原來如果長期偏好食用有機農產品竟然是如此的不安全。


凡是民生(食品類)必需品,政府大都有規範標準數據,而最貼近人民百姓生活飲食的蔬菜生產肥料殘留量(植物體的硝酸鹽含量),目前政府並未制定規範數據,也就讓有機栽培行銷方式偏離事實(如不用化學肥料栽培,殊不知植物營養份的吸收都是離子狀態的肥料,也就是化學狀態的肥料,植物並不能直接吸收有機質肥料),多年來祇要冠上有機栽培的農產品,大概就會有好價格並受到行銷方式的推波助瀾,然而事實上卻不是,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情何以堪之憾ㄚ(http://www.youtube.com/watch?v=N4VA8tBtoY4&feature=related),而被攻擊與汙衊的水耕栽培方式,經科學檢驗證實其硝酸鹽含量大概在1100ppm~3000ppm之間(如再修正將近採收期的養液配方,大概可降至2500ppm以下),這就是科技農業的優點與實際面。


植物體的硝酸鹽含量多與少,大概在施用的肥料資材上有決定性的影響,再來就是各種肥料鹽成份施用的比例,最後是栽培期間的光照度與採收時間點;歐洲共同市場(歐盟) 植物體的硝酸鹽含量規範標準為2500ppm~3000ppm,這提供了給我們某種程度的自律機會,水耕蔬菜種植生產方式有其值得期待的優點,也是提供一種生產安全蔬菜的栽培方法之一,但每種產業必有其待改善之處,水耕栽培方式有高投資、高技術的基本門檻,更有被長期誤導汙衊打壓的普遍不正確訊息留存,這陣子因與高科技產業結合(植物工廠蔬菜生產),而有撥亂反正的時間點機會,所以往後水耕栽培業者對生產技術的自我規範,就顯得無比重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花園城堡園藝資材 的頭像
    花園城堡園藝資材

    花園城堡園藝資材倉庫的部落格

    花園城堡園藝資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