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植物的受害器官來分,植物病害的種類有:
(一)根部病害、
(二)莖部病害、
(三)葉部病害、
(四)花及果實病害等。
若依植物類別來分,則有:
(一)農藝作物病害、
(二)蔬菜作物病害、
(三)果樹病害等。
至於依病徵來分的話,可區分為下列數種:即
(一)變色(discoloration):細胞內容物發生變化,色澤改變;
(二)穿孔(shot hole):通常指葉部而言,病組織壞死後產生病斑或離層,易脆碎而脫落,形成圓形或不規則之穿孔。它又可分為:(A)生理性穿孔-例如有毒物質、霜害、乾旱或營養受干擾而形成;(B)病原性穿孔-例如真菌或細菌侵害所造成的穿孔;
(三)萎凋(wilting):病原菌侵入幼苗根莖部位或近地基部,造成幼苗猝倒病(damping-off of seedling)。病原菌也可侵害成株根莖,阻礙維管束的水分運送,造成植株永久萎凋。至於生理性暫時萎凋是由於熱天日曬太烈,或土壤過分乾燥,使葉片水分蒸發量大於根部水分吸收量,則易引起暫時性的萎凋。如果植物不超過永久萎凋點,當夜晚來臨或溫度降低時,即可恢復正常;
(四)壞疽(necrosis)或局部死亡:患部組織枯死,產生斑點、塊斑或部分器官死亡;
(五)矮化或萎縮(stunting or atrophy):係指植物整株或部分器官受環境影響或病菌寄生而形狀變小;
(六)腫大(hypertrophy):植物器官因受病菌之刺激而促使形狀增大,其形成原因可能有二:一種是細胞形狀增大(hypertrophy),另一種是細胞異常分裂,數目增加(hyperplasia)。有時二者同時發生;
(七)器官之變形(organ deformation)或置換(replacement of organs by new structures):植物原有之健康組織全部被病原菌菌體取代,或是原來健康植株之花器,由於病原菌的為害,因而由許多小葉所取代;
(八)木乃伊化(mummification):罹病之果實,由於病原菌之寄生而腐爛,但仍停留在植株上而未脫落,經風乾後,變成乾腐之果實。通常這種乾腐的木乃伊化果實含有真菌之休眠菌絲或越冬之子實體;
(九)習性改變(alternation of habit and symmetry):病原菌為害植物後,有時使葡伏莖的生長變成直立莖生長,或是改變單葉成複葉等;
(十)破壞器官(destruction of organs):由生理性或病原性造成果實內部空洞,種子遭破壞;
(十一)葉片、枝條、花、果實的基部離層與脫落;
(十二)贅生及畸形(production of exceresences and malformations):葉表皮細胞受刺激而絨毛贅生或是細胞異常分裂或增大造成瘤腫;
(十三)分泌(exudations):由於生理的不當或是病原菌的侵害,使樹幹、枝條流膠或分泌乳汁等;
(十四)腐敗(rotting of tissue):當細胞、細胞壁及內含物發生分解,因而產生腐敗現象。一般而言,根腐、葉及莖的腐敗、芽腐和果腐均是常見的病徵。
留言列表